早期的IP地址结构
每一个单播地址都由网络号和主机号构成。网络号用于识别接口使用的ip地址在哪个网络中可以被发现;主机号用于识别给出的网络中特定的主机。
子网寻址
早期的网络号就是网段。网段相同的计算机必须同属一个链路。例如在架构B类IP网络时,理论上允许一个链路内允许6万5千多台计算机。然而在实际网络架构中,一般不存在同一链路上链接如此多的计算机的情况。
因此直接使用A类或B类的网络号作为网段是有些浪费的,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出现了网络号不够用的问题。
为此,人们已经开始一种新的方法来减少这种浪费。
现在,一个IP地址的网络标识(网段)和主机标识已不再受限于该地址的类别,而是由一个叫做子网掩码的标识码产生的子网网络地址来细分出比A类、B类、C类更小粒度的网络。
CIDR 和 VLSM
CIDR技术就是利用了子网掩码机制。VLSM是可变长子网掩码。
它们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可以自由组织网络大小,它不仅可以使A类地址细分成多个小的子网,也可以将多个C类地址合并成一个大的超网。
例子:
202.244.160.0/21
11001010.11110100.10100 000.00000001 | 202.244.160.1
网段
11001010.11110100.10100 111.11111110 | 202.244.167.254
前21位为网段
所以202.244.160.0/21 网段实际是将8个C类网络号合并成的一个超网。
公网IP地址(全局地址)和本地私有IP地址
私有ip地址网段
10/8
172.16/12
192.168/16
私有IP最早没有计划连接互联网,只用于互联网之外的独立网络。然而一种能够互换私有IP和公网IP的NAT技术诞生后,配有私有地址的主机和配有全局地址的互联网主机实现了通信。